折叠床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折叠床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新闻】敖汉史前考古探索中华旱作农业台湾毛柃

发布时间:2020-10-19 08:39:55 阅读: 来源:折叠床厂家

敖汉史前考古:探索中华旱作农业

在燕山山脉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有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那便是西辽河上游古代文明曙光最早升起的地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在这里,燕山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老哈河、孟克河、叫来河纵贯南北,平原、丘陵、沙漠等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古老的农业文明。

5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敖汉史前考古研究基地在敖汉揭牌。近半个世纪以来,从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墓地考古发掘到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在这片土地上为古老文明探源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

旱作农业系统亟待保护与延续

据《明史》记载,敖汉曾是“沙柳浩瀚,柠条遍地,鹿鸣呦呦,黑林生风”之地。更久远的史前时期,这里是怎样一番景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考古的三大课题是探索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敖汉旗在研究农业和文明起源方面具有独特意义,不仅对本地区,而且对东北亚和全世界文明起源都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

这里已发掘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达四种,有8500年前的小河西文化、8200—72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7000年前的赵宝沟文化、5000—4500年前的小河沿文化。它们的发现和命名,填补了我国东北地区考古编年的空白,并将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

考古证实敖汉是旱作农业起源的重要遗产地。兴隆洼文化兴隆沟遗址浮选出土的炭化粟和黍,经过国内外三家不同的碳14实验室年代测定,证实兴隆沟出土粟的年代距今约7650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小米实物遗存之一,也是唯一经过精确年代测定的最早的小米遗存。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丁·琼斯领衔的课题组研究发现,欧洲的小米应该是从东南亚通过欧亚草原通道传播过去的,考虑到兴隆沟遗址所处位置,其有可能是小米向欧洲传播的起始点。

无独有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李宜垠曾在敖汉王祥沟遗址沉积物中提取了植物花粉,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将之与现在的荞麦花粉进行比对,显示两者结构基本一致。国内外均有专家认为二者系同一种花粉。但目前在考古沉积物中发现的荞麦籽粒距今约2500年,那么5400年前这一地区的先民是否已种植荞麦,还需进一步佐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长期在敖汉考古一线工作,他告诉记者:“长期以来,考古界对南方稻作文明有深入研究,而对北方旱作农业鲜少关注。事实上,旱作农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有必要加强旱作农业系统的保护与延续。”

为北方旱作农业发展规律提供佐证

“敖汉兴隆沟遗址关于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证明,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是一个非常缓慢且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敖汉史前考古研究基地首席研究员赵志军认为,作为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地,敖汉考古显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即农业发展每两千年实现一次飞跃。

他介绍说,如果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于距今约1万年前,那么距今8000年前后,兴隆洼文化第一次出现显著变化;距今6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系第二次发生变化;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夏家店文化,是第三次飞跃;距今2000年前后的汉王朝时期,为第四次较大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汉代至今,又两千年过去了,农业生产开始显现出新的发展动态,大量杂交农作物、转基因农作物的出现,表明农业发展正面临第五次飞跃。因此,敖汉兴隆沟遗址对探讨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发展意义非凡,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考古发现已确立敖汉旗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史前文化发展脉络,认定史前文化在东北和东北亚地区占据核心和主导地位,取得了不菲成绩,但从考古材料看,仍存很多缺憾。

对此,刘国祥表示,今后要继续加强田野考古工作。比如,华北、华南、华东都发现了近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的遗存,整个东北地区有没有年代更早的文明尚待研究。未来将围绕北方旱作农业系统,以河流为中心,系统获取土样,通过炭化籽粒建立该地旱作农业系统谱系。同时,加强对小河西文化的研究,寻找近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发掘并揭示一处保存完整的红山文化聚落,改变红山文化聚落研究薄弱的现状;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大甸子城址进行发掘,揭示4000年左右的敖汉地区文化中心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社会结构等内容,填补仅依靠墓地进行研究的不足。

推动考古发掘与经济建设“双赢”

考古发掘不可避免会占用农业用地、建设用地,近30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项目建设、经济建设的矛盾一直存在且较为突出。

目前,解决这一矛盾的常见做法是在遗址上建立博物馆以发展旅游业,但这种方式具有局限性和不可持续性。先秦及以前时期的很多遗址不具备可视性,难以吸引游客,大多数墓葬城址被发掘后,文物进了博物馆,而遗址却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文化遗产不是包袱,宣传保护它是考古人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妥善解决矛盾,需要有意识地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刘国祥说。敖汉旗史前农业考古解决了这一难题,积极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在刘国祥等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同仁的推动下,2012年8月,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5月,“敖汉小米”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品牌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带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中最显著的是小米。敖汉旗旗长黄彦峰介绍,2012年9月“申遗”前,小米的收购价为1.8元/斤;两年后,小米收购价上涨到4.3—4.5元/斤,而经过加工的敖汉小米市场价几十元一斤,礼品装的精选小米最高价可达80元一斤。

“随着‘申遗’品牌的宣传和今年9月世界小米起源大会的召开,敖汉小米的价格还会提高。”敖汉旗农业局局长辛华说。价格的上涨为老百姓带来实惠,也激励了他们的种植热情。2012年全旗谷子种植面积仅40万亩,今年已达80万亩,照此发展速度,预计2017年将达100万亩,占全旗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4。

未来,如何使旱作农业系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获得“双赢”,考古工作者与当地政府仍在探索,任重而道远。

成都微创医院治疗阳痿

辽宁治白癜风医院专家信息

宁波哪家医院治包皮过长好

治疗白癜风